走近全国种粮大户:他们种粮食一年能赚100万!

种粮食一年也能赚100万?对,你没有听错,这就是溧阳市社渚镇农民刘银美创造的一个农村创业致富神话!日前,刘银美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常州2014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种粮大户。得益于高产,刘银美去年获卖粮纯利达100万元,农机合作社为2000多社员创收400多万元。

“全国种粮大户” 两年评一届。之前,该镇农民汤觉清、汤芳伢分别于2010年、2012年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这样,社渚镇连续3届各出一个“全国种粮大户”,据了解,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走近三个全国种粮大户

位于苏皖边界的社渚是一座千年古镇、省际门户重镇,区划面积207.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总人口7.6万人。

52岁的汤觉清21岁就到安徽承包297亩粮田,上世纪90年代返乡承包撂荒土地。如今,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已扩大到1030亩,执掌的觉清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小型农机140多台,社员100多户。汤觉清告诉记者,他与汤芳伢、刘银美一样,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稻、麦,因为都拥有农机合作社优势,集中忙碌两季,耕种起来比较轻松。

58岁的汤芳伢,2013年注册成立江苏汤大伯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公司制家庭农场,目前农场总面积己达5100多亩,其中种粮面积4480亩。

与汤觉清、汤芳伢相比,刘银美是个新生代农民。刘银美40多岁,经营的家庭农场尽管只有1600多亩,但因依托银联农机合作社180多台套农机保有量,每年以“田保姆”的能量,为周边农户提供一条龙种、管、收服务3至4万亩次。

“稻麦两季,亩产吨粮,不仅是农民的一个梦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采访中,3位种粮大户都向记者表示,多年来,他们在各自探索、相互交流中,掌握了增产增收的窍门。

种粮一年最少能赚近100万元

在许多人看来,种粮是传统农业,难赚钱不说,弄不好还要亏本。

“其实,赚钱不赚钱,高产是关键;高产不高产,品种是关键。”刘银美向记者透露了种粮赚钱的门道:她与两位种粮大户在水稻种植上,都选用武育粳23号、29号高产品种,加上注重苗数、施肥、病虫害防治与植保等关键环节技术,都取得大面积粮食丰产,水稻平均达1300多斤,而小麦也因选用优良品种,平均亩产达到700至800斤,圆了亩产吨粮的梦。 

得益于高产,刘银美去年获卖粮纯利达100万元,农机合作社为2000多社员创收400多万元;汤觉清因种粮规模略小一些,获利60万元,但农机合作社创收达500多万元,他从中分得红利30多万元,两个收益叠加也近100万元;汤芳伢以种粮规模与农机拥有量的优势,显示出“汤大伯”的气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00多万斤,为种子部门提供良种200多万斤,去年种粮获利达250万元——公司因拥有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机械178台(套),烘干机4台,农机服务年获利60多万元。

致富之道在于用工和管理

“家庭农场,规模种粮,少不了用工数量。”刘银美用俏皮的顺口溜向记者介绍她的雇工情况:农场目前雇用固定工16人,主要是管理人员与农机手,管理人员每年工作8个月,月工资7000元左右,农机手每天工资230元。除固定工外,农忙季节需雇工80多人,男女劳力每天报酬分别为120元、100元,包餐,伙食标准每人每餐10元,2荤3素1汤,吃得饱饱,干活有劲。

再看汤觉清与汤芳伢。汤觉清所雇的常用工只有10多人,农忙季节雇工50多人。而汤芳伢因农场规模最大,常用工就有31人。

社渚镇党委书记花建国表示,3位种粮大户的规模化经营,不仅化解了当地的剩余劳力,增加其收入,而且通过机械化服务,解放出更多年轻劳力,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之需,实现打工种田两不误,加上他们所成功探索亩产吨粮的高产示范,有效推进了农村创业致富进程。 点击阅读更多农村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