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海滨农场破茧成蝶 3000亩地年收入60多万

  “砍菜、装筐、搬上车”,来到四川省夹江县青州乡“海滨农场”,就看到五六十位农民正在忙碌着收获青菜,整车的青菜即将运输到泡菜厂进行深加工。

  海滨农场的主人刘海兵说:“这一季青菜是订单种植,我今年上半年和泡菜厂签订了1000多亩青菜种植合同”。农场种植的1000多亩小麦长势良好,已经有20多厘米高了,300多亩的大棚里种植的是良种“口口脆”西瓜。“海滨农场”是四川省乐山市种植业家庭农场,农场通过流转方式使土地规模化聚合、脱胎换骨发展成为现代农场。

谁说种地不赚钱?

3000亩地一年收入60多万,规模化造就种粮大户

  “3000多亩土地,一年能赚60多万吧。”刘海兵粗略估算。“年轻人都进陶瓷厂打工了,荒地越来越多,我早就想成立农场了。现在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很顺利。”

  今年45岁的刘海兵,农民出身,从小就喜欢跟土地打交道。承包土地,搞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一直是他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刘海兵在村里“试水”,承包了十几亩地种水稻,可惜只种了两年就放弃了。“当时的条件不适合集体耕种,一方面国家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另一方面由于地块比较分散、没有连片,效果远没有想象中好。”

  在那之后,刘海兵走出乡村,上街卖过水果、经营过茶铺、卖过水泥。但离开土地,刘海兵心里一直不是滋味,承包土地种庄稼的想法让他魂牵梦绕。2008年,他前往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考察,关注当地的高质量农产品。“日本没有像我们这样一马平川的平原,多为丘陵山地,农产品却种得很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了。”这次考察,让刘海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012年,刘海兵决定回老家,重新回归老本行——种地。

  刘海兵的选择,在乡邻看来有点另类,但也有人说他眼光独特。他看中的是,被打工者扔下的大片大片的撂荒地。

  夹江县因生产建筑陶瓷而出名,素有“中国西部瓷都”之美誉,全县有陶瓷企业101家,年生产能力达5.5亿平方米,陶瓷产业集群吸纳了农村劳动力6万人以上。即使在车间普工岗位,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以上的工资。年轻人不愿种地,种地的都是留守老人。“我们承包土地每年折算价钱给农户,农民还可以就地务工,这就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2012年8月,刘海兵回老家后,和自家兄弟一起承包土地办合作社。两个月期间,他走遍了每一块地,到每家每户去签合同,流转了2060亩地,成立了佰农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佰农源”商标。

  201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文件出台后,刘海兵眼前一亮。“把家庭农场做成合作社的窗口和亮点,对于品牌的打造更有效。”考虑到合作社的2000多亩地本身已经是家庭农场的形式,刘海兵决定,正式去注册一个“家庭农场”。

  2013年5月,四川省乐山首家家庭农场——乐山“海滨农场”在夹江县青州乡诞生。从此,刘海兵成为乐山“海滨农场”场主,“这个名称在工商部门登记注了册的”,他一脸的认真。“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心里没底。”他不曾想到,凭借以前的底子,农场被列为四川省粮油高产示范区,自己竟成了2013年度全国种粮大户。

怎样种地才有效益?

尝到现代经营模式甜头,一亩水稻人工从11个降到2

  尝到甜头后,刘海兵一鼓作气往前冲。他花了260多万元,购置收割、烘干、储存等机械化设备。他说:“规模化经营省时、省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传统种粮为什么不赚钱?怎么种地才有效益?”刘海兵算了一笔账:按传统种植模式,从育秧到栽插再到收割,一亩水稻至少需要11个人工;而在海滨农场,通过全程机械化耕作,一亩水稻只要两个人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农场,每年能得到每亩800斤粮食的收入,折算成市场价超过1000元了,还不耽误进陶瓷厂务工。

  如今,刘海兵已经成功流转到3350亩田,涉及全县3个乡镇1250户农民。在农场流转的3350亩土地上,常年用工只有8个人工。仅此一项,传统种植和现代农业的优劣不言而喻。

  农场主成了“职业农民”,获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格,有了这张“名片”,化肥、薄膜、农药、种子等各种农资都可集约化采购,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成本节约一半。农场去年产出300多万斤优质稻,凭借优良品质,掌握了“议价权”,每斤稻谷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分,仅此一项增加收入6万元。

  采用带机入股的方式,价值260万元的50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喷雾器、输送机、抽粮机、播种机等,不仅满足了农场的生产需求,还利用农作物成熟季节的时节差,到绵阳等地跨区作业,实现农机充分利用。

  2014年,海滨农场流转的30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水稻产量1560吨、小麦400吨、油菜30吨,除去土地流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损耗油费、人工等开支,农场年纯利润60多万元。

  今年,农场除种植传统作物外,又种植了青菜、早熟西瓜。还计划为常年在农场工作的8名员工购买社保,让他们和工厂职工一样退休后有养老保障,这样家庭农场就更有凝聚力了。

怎么种好这些田?

地方政府搭好台,新型主体唱响“我来种田”

  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刘海兵和他的海滨农场,以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品种优质化、农资集约化的种粮实践,回答了困扰当地粮食种植的难题。“因势利导,政策引领”。乐山市因势利导,出台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发展,搭建全市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平台;制定扶持办法,安排资金扶持奖励;优先安排家庭农场承担高标准农田、农村“五小”水利、农村土地整理、新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建设……

  刘海兵们正在不断涌现。在政策引领和示范效应下,“我来种田”在乐山市不再是一句空口号。

  去年,夹江县当地一户从事粮食加工的农户刘树华看到了种地的希望,他承包2000多亩土地,从事粮油作物种植,打造产业链。2015年,刘树华开始规划农家乐。如今,刘树华的“华青农场”规模已达到2800亩。

  两年来,乐山市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目前,已发展到500余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达221家,经营土地面积近6万亩。全市形成了水稻、油菜、小麦、茶叶、蔬菜、葡萄等农作物种植及产品生产销售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

  “希望在好的政策指引下,让农业成为一个高效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刘海兵对现代农业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