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农业保险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则是指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而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和赔偿限额向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金或补偿金的行为。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的开办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0年首先在北京郊区、山东高河试办牲畜保险,但这时候的农业保险更多的是一种政策性的安排。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是从1982年开始的,迄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期间,农业保险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经过30年的发展,农业保险的总体规模、经营范围、业务种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在1992年达到顶峰,农业保费收入达到8.71亿元,之后又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农业保险的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还相对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费收入增长缓慢,保险赔付居高不下,保险经营主体缺失,保险险种单调且覆盖面小。这些问题形成了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所特有的特点:

1.近年我国保费总量增速减缓

我国在1982年农业保险正式起步时,农业保险收入为23万元,到了2007年保费收人为50亿元,增长了21739倍,平均年增长率为47%。在一些个别的年份更高,如1992年的年增长率为74%。但自1992年之后农业保险进入衰减期,1992-1994年三年间保费收入持续下降,减少了近5.4亿元,1995-1997年保费收入有所上升,但1997年之后再次转入衰退,1997-2002年6年时间减少了一半左右。

2.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旺盛

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60%,有着巨大的农业保险消费群体。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达2. 25亿亩,成灾面积1.29亿亩,受灾人口1.15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115亿元。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农业的受灾面积都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40%—50%,其中成灾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一30%的水平。对于大部分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而言,农业生产存在着非常大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多以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户为主,农民受传统农业风险自留观念的影响,对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不高,保险意识较差。同时近年来由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可以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补偿农作物的损失,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下降,间接降低了农业保险的需求。并且近年来我国的农民收入一直增长缓慢,农民的支付水平也影响到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3.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短缺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即政府请客,商业保险买单。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由于常年亏损,两家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急剧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94年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轨,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人保公司撤销了大部分省分支公司的农业保险机构,目前人保公司只剩下“收获期农作物火灾保险”一种农业保险。随着商业保险逐步退出农业保险领域,而政府对农业保险业务的扶持力度又不够,这就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