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泽县玉米制种基地探索土地流转之路

    通过土地流转开展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四化”制种,是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制种基地建设中,土地流转难在哪?难题如何破解?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了甘肃省临泽县。

    “土地没有流转给种业公司前,我家25亩地搞订单种植制种玉米,一年的毛收入也就4万元;土地全部流转后,一年光流转费就2万元,这可是一笔纯收入。而且,不用再被拴在地里,一家人腾出手来养牛,一年还能净赚10万元左右。”近日,在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谈及村里土地被整村流转给种业公司制种的好处时,尝到甜头的村民刘志民说,“三二村绝大部分农民全部流转了土地,像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制种基地土地规模流转的好处远不止这些。临泽县是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其生产的优质玉米种子,占到了全国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的13%。记者在临泽探访发现,由种企实施土地整村规模流转,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益,对于制种本身的发展也有很多利好。但是,在临泽,三二村的模式却并未能被大面积地“复制”,出现这一局面,原因究竟在哪里?

    整村流转

    有利农民增收,更有利制种规模化

    三二村共有364户、1504人,耕地面积5950亩。“近年来,随着村里外出人员增多和现代农业兴起,仅靠传统的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空间已十分有限。”三二村村支书刘学建告诉记者。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0年,村里开始探索土地规模流转,2011年全村89%的耕地实现了流转,96%的农户全部流转了自己的土地,期限为10年。其中,流转规模大的,要数村里向临泽奥瑞金种业公司流转的3800亩土地,这使村里有了稳固的现代机械化玉米制种基地。

    土地流转“盘活”了三二村农民转移就业的路子。“虽然土地一次流转了10年,但村里与制种企业约定,周边制种基地里,如果出现订单农户分散种植亩保效益上涨的情况,那么每上涨100元,企业要给农户每亩增加40元的流转费。”刘学建告诉记者,制种基地建成后,三二村所属9个社的社长被编入基地管理人员,负责对间苗、除草、施肥、去雄、收获、整地等玉米制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许多村民则转而成为基地的产业工人。同时,村里还整合了农户闲置的农业机械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制种的各个环节统一提供农机服务,为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支持,赚取收入。此外,闲下来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形成稳定收入;有的村民还可以利用没流转的土地,发展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增收。

    事实上,土地的规模流转,对农村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制种业本身发展,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平川镇副镇长田治国说,从制种企业的角度来说,制种基地的土地规模流转,更有利于制种企业统一品种,从而更有效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同时,作为制种企业,要提升制种水平、发挥品牌优势,离不开新品种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基地,有的新技术甚至需要大规模连片推广,规模流转可以为此提供有效支撑。此外,制种企业直接对基地种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有利于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节省人力成本。从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保护制种企业权益的角度来说,制种企业直接管理,全程监控制种玉米收获、晾晒等环节,可以有效防止种子外流,遏制私自倒卖种子的现象发生。

    复制推广

    多重因素制约,企业与农民难结利益共同体

    和三二村一样,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也是一个以玉米制种为主的村,全村5200多亩耕地,有4500亩发展玉米制种。三二村模式出现后,湾子村也搞起了规模流转,但与三二村不同的是,湾子村的土地并非直接流转给制种企业,而是流向了村里的专业合作社。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后,由合作社与制种企业签订制种协议,然后,合作社将土地分包给52个种植大户。”该村村支书赵天保说,“虽然都是与制种企业签订订单,但在以往,由于农户分散种植,到了玉米制种生产的各个环节,制种企业的驻点技术员、临时聘任的监督员及村社干部,都要家家户户去催,以督促大家做好各个技术环节的落实。现在制种玉米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到了关键节点,只需要召集种植大户来开个会就行。”

    赵天保说:“土地整村流转给制种企业,统一机械化作业,能更有效降低成本,制种的效益也能进一步提高。”以一亩玉米制种田,制种企业付出2400元的亩保效益来计算,如果农户分散种植,除去化肥、水费、地膜、农药、机耕费和人工工资,每亩的纯收入为200元左右;而实施机械化作业、严格管理,可以增加到四五百元。湾子村也想把土地整村流转给制种企业,但无奈制种企业缺乏资金支持。

    “公司直接将村里的土地流转过来,4000多亩需一次性支付400多万流转费;机械化作业还要进行土地平整,实施路网渠等基础设施配套,购置机械等;加上水费、化肥等费用,资金投入量大。”一直与湾子村合作发展玉米制种的临泽屯玉绿源种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庭仁说,“公司之所以未选择整村直接流转,一方面是由于受公司的资金制约,另一方面是这样做的风险会比较高。”

    对此,张掖三北种业有限公司加工厂厂长刘晓东认为,制种基地农田整村规模流转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之所以这种模式尚未实现大面积推广,原因除了制种企业受制于自身实力,存在资金难题外,还在于如果基地机械化操作跟不上,就必须雇当地农民来参与制种玉米生产,而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从事生产,可能会没有以前他自己搞订单种植时的积极性高。企业既要支付土地流转费,还要承担雇工费用,投入成本可能会增加。

    “变幻不定的市场,也是制约制种基地土地实施整村规模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马雄伟说,“往往市场行情好、亩产效益高的时候,会出现企业想流转、农民不愿意的情况,如果市场情况不好,则会变成农民要流转、企业不想流转的局面。而企业如果一次性签订数年的流转协议,市场行情下滑后,企业还得照付流转费,农民又不愿下调费用。总之,企业与基地农民之间生产关系还不稳定,不能实现风险共担,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也给基地农田的规模流转增加了一定难度。”

    应对举措

    呼吁出台农户繁种补贴和制种大县奖补政策

    “从发展趋势上讲,土地规模流转是对的,它有利于产业、品种的布局。”马雄伟说,“对于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一方面需要通过项目扶持,来减轻制种企业的压力,降低企业面对的风险,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基地发展,同时要着力推进制种基地的‘四化’建设。”为此,他呼吁,面对当前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出台制种大县财政奖励政策。

    马雄伟说:“实施制种大县奖补政策,有利于加快制种基地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鼓励种子企业通过直接流转土地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的方式,建立企业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基地,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安全。”此外,制定奖补政策还有利于调动农户制种积极性。“玉米制种相对于其他农业生产,费工、费时、成本高,平均每亩高于一般农业生产成本300元~400元,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玉米制种与蔬菜、瓜类、林果、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相比效益明显下降。在国家粮食综合补贴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制种大县奖补政策,对制种农户给予繁种补贴,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稳定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土地平整、灌溉系统建设等问题一直是企业规模化土地流转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流转来的农田都由企业自己出钱进行平田整地、修建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话,每亩最少需要1万元的投资。”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一政谈到标注农田建设问题时感慨道,“制种基地所使用的农业机械和加工设备是企业自己的资产,政府不应盲目补贴,应该把政策支持更多地放在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土地是公有制的,归国家所有,那么有关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理应由国家出,企业可以作为标准农田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维护者。”

    “就企业土地流转后的投入而言,现在的政策支持比起平田整地、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购买而进行的投资以及因平田整地后土壤贫瘠造成的损失,远远不足。”中国种子集团副总经理田冰川谈到制种基地扶持政策时说,“为了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制种基地,建议政府部门在项目、资金扶持方面予以倾斜和重视,同时,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财政性投入力度,以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