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企业需要防范哪些风险?

农业与工业不同,天然存在着风险高的特征。对于农村企业而言,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风险也在相应扩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重点防控好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和社会风险五大风险。

(一)自然风险

农业区别于工业的最大风险是自然风险。农业是从自然界获取劳动成果,因此农业基本无法避免自然风险,只能通过避灾救灾减少影响。比如,播种时的干旱少雨,如果没有灌溉,则可能无法播种错过农时;再如,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冰雹、旱涝、冷热灾害随时会发生,2013年春天的“倒春寒”使陕西苹果开花受冻严重,至少250万亩的苹果产量会受影响;另外,成熟季节的农作物,可能因为冰雹等突然的恶性自然灾害导致产量大幅损失甚至颗粒无收。防范自然风险,虽然国家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还在完善,但已经提供了基本的风险保障,要注意运用好这一政策。同时,还可以考虑农业商业保险。一些农业技术措施也可起到缓解作用,比如近年苹果产区发展较快的防雹网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但防范冰雹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动植物疫病风险

口蹄疫的暴发可能导致养殖场的偶蹄动物整体死亡或者被国家强制扑杀,对生猪、牛羊养殖威胁很大,必须以最严格的措施防范。至于一般的动物常见疫病,往往也会造成动物死亡或者商品性丧失。再如,小麦、玉米的流行病害或容易暴发的虫灾,往往会导致产量极大的损失,像这两年正在严重发生的小麦吸浆虫、玉米黏虫等,防控不及时,产量损失极大。 在动植物疫病风险的防控上,主要是严格的技术管理和持之以恒的严密防控心态,一旦出现麻痹,往往付出惨痛代价。这两年讲的养殖企业“拼管理”,其实主要是技术管理,疫病损失越少,养殖效益才能越好,就像足球场上比的是谁的失误少。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不论工业农业均要面对,但农业的市场风险更残酷,这是因为农产品的一些特殊属性决定的。由于农产品多为鲜活农产品,所以保质期十分短暂,必须在收获时节的极短时间内出售,否则可能腐烂变质一文不值。即使那些保质期长的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保质期相比,也是差距甚远。于是就形成了农产品常见的难卖问题,一到集中收获季节,往往量大价跌,供大于求,不仅效益下降,而且浪费惊人。应对市场风险,一方面,要重视农产品市场分析,避免陷入“丰收陷阱”;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行业协会、订单农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稳定市场,畅通产后渠道,保障收益。

(四)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系统性的,家庭农场个体一般无法应对,常见的就是政策的变动。比如,在前些年政策还比较宽松的时候,畜牧养殖场是可以建在基本农田的,当地的政府也是允许的,甚至还有鼓励政策,但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日趋严厉,基本农田的畜牧养殖场是不允许建立的,已经建立的只有拆除,这个损失对养殖场显然是巨大的;再比如,一些地方为发展地方经济而鼓励的小型产业项目,承诺有优惠政策,也宣布有订单保障, 但往往随着地方领导变迁,可能人走政息,政策难以落实,订单更无从谈起,参与项目者损失惨重。应对制度风险,需要家庭农场的负责者重视地方产业政策的研究,摆正经营思想,科学选择产业,避免因一时投机取巧而付出沉痛代价。不过,正常的国家优惠政策是应该积极争取的,这是应得的国民待遇,不应拒之不理。

(五)社会风险

这个风险过去叫农民的道德风险,是由于农民对于市场经济规则的不懂不问、不遵不守而引发的,常见的是土地流转纠纷。对多数的家庭农场而言,自有土地是少数,更多的土地靠流转,而经营农业的人都知道,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是投资农业的首要前提。在实际中,因为种种原因, 农民突然违约强行收回流转土地的情形屡见不鲜,并引发严重社会事件。 最一般的结局往往是当地政府为维稳大局而对农民息事宁人,使规模经营者蒙受损失。更有严重的,农民在规模经营者经营状况明显改观之际,公然哄抢或破坏,更是法难责众。应对这一风险,要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多从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长期的土地流转合同上要留给农民3—5年调整一次流转租金的机会,主动协调,避免被动;同时,要善于运用流出土地农民的剩余劳动力,给他们就业机会,重视社会沟通,减少抵制情绪; 还要注意乡村党政力量的沟通,力求矛盾发生时的公正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