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村金融不爱涉“农”问题

  农村金融遍布城乡已成事实,植根农村几十年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成立不久的邮政储蓄银行,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等,都在农村占了一席之地,但各省市金融支农生产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对于信贷支农工作中支农比例、贡献最大的仍然是农村信用社。

  有的金融机构身在农村,但来源农村的资金,统一调度支持了非农业生产,这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金融信贷支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减免营业税、降低上缴准备金率等,说明国家对银行支农工作的重视与帮扶。

  造成银行信贷资金不垂爱支农的原因是多个方面:

  一是“三农”生产资金需求额度小,资金过于分散,不易于管理。涉农生产资金需求小的几千元,大的十几万元,与非农企业需求资金的百万、千万对比,在信贷资金管理上要增加许多管理成本,投资多倍的人力与财力,这是信贷资金不爱涉农的一个问题。

  二是涉农贷款安全保证系数低。涉农类贷款,没有足够的抵押、质押物、没有无形资产显赫身份的人作保证,相对信贷资金风险会加大,加上银行以效益为中心,资金安全保证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了银行审慎经营的经营原则,影响着银行投放支农信贷资金的积极性。

  解决金融不爱涉“农”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根除银行“恐惧症”。政府职能部门利用农村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权证的核发,尽快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涉农房屋交易所,加快农户房屋与土地使用权的变现能力,尽快找出两项权利及涉农财产变现的途径,同时利用农村处于的重要地位,提高农村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提高农村、农民处于的社会地位。为进一步调动银行支农的积极性,应解除涉农信贷资金时效性的法律界限,还原银行与借款人合同长期有效,规避了农业生产周期长,变现速度慢的弊端,消除银行信贷支农工作中的“恐惧症”。

  二是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政府要会同银行利用“黑名单”制度,已公布的“老赖”黑名单,做好宣传发动,倡导诚信观念,树立良好信贷投放、履约还款的风气,积极推广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的做法,让守信者享受利率优惠,将实惠落到实处,达到信用环境传帮带的目的,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是开发姓“农”的金融产品。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农民文化素质低,专业术语接受能力差是客观存在的,全面推广金融产品,更要推广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在产品推广、宣传时,要用广大农民看得懂,便于理解的大众语言,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接近百姓,金融才能真正为农民服务。